1962年11月19日,印度政府忽视中国的警告,继续向中印边境增兵。面对印度军队在德让宗和邦迪拉地区的强攻广瑞网,西藏军区决定采取大规模迂回穿插战术,由11师领导的2个团执行任务,旨在歼灭敌军。
然而,在战斗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。在多龙桥战斗广瑞网中,一名印度俘虏竟在“大解”时,反而抓住了一名印度士兵,这种“战俘抓战俘”的情况也成为了后来的经典战例。
印军一个营溃败逃窜
印度军队在第一阶段作战失败后,依旧没有停止增兵的脚步,继续向西山口派兵。随后,他们在略马东、德让宗、邦迪拉和付特山等地部署了兵力。面对印军的布防,西藏军区决定进行大规模的迂回作战,准备切断敌人的进攻路线,直接打击其薄弱环节。
11师接到任务后,师长余致泉决定率领2个团穿插到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广瑞网,试图切断敌军的后路。在行动过程中,由于唯一的公路极易暴露,我军只能选择一些从未使用过的小道,这些小道多是战士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勉强开辟出来的。
展开剩余72%穿插途中,环境异常艰苦。山崖陡峭,峡谷纵深,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水源。战士们负重30到40公斤,携带武器、弹药和7到10天的口粮,忍受高山、密林、崇山峻岭的挑战。尽管艰难,但大家并没有退缩,因为完成任务是他们唯一的目标。
刚开始,印军的防线主要集中在公路一带,后来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开始在山间、密林和高山地带部署防御力量。但为时已晚,我军的穿插任务已经顺利完成。11师32团向德让宗进攻,而33团则向邦迪拉进发。在邦迪拉方向,印军第48旅的第5营不到2小时就被我军击溃,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撤回邦迪拉。
随后,印军48旅的精锐锡克轻步兵联队第1营与我军33团交战,但也很快被迫进入密林逃窜。面对印军的溃逃,33团迅速占领了邦迪拉主峰,并继续追击敌军。此时,印军的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在撤退过程中被我军31团2营抓获。
多龙桥战斗
11月21日上午,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从邦迪拉撤退,经过多龙桥时,作战参谋康德心正带着通信员侦察地形,恰好发现了正在准备过桥的印军部队。康德心立即返回指挥部报告情况,同时安排4连和炮兵进行堵截。
为了抓住战机,我军快速部署,派遣防化指导员王文保、4连副连长史洪信和炮排班长冯长喜等人员,从不同方向包围印军。战斗打响后,炊事班和运送物资的机炮连也赶来支援,加入了战斗。
到10时12分,经过激烈交火,印军的34人已经被歼灭,成功控制了多龙桥。眼见过桥无望,印军开始向北逃窜。我军3连占据了有利位置,5人成功将约100名印军压回,敌人战斗意志崩溃,开始四散逃窜。
为了促使印军投降,我军通过战俘喊话,告知印军我方优待俘虏的政策。听到喊话后,印军营长率先投降,其他士兵也纷纷放下武器。令人意外的是,在俘虏过程中,一名印军士兵要求“大解”,但他在草丛中突然遇到另一名印军士兵,吓得大喊:“我投降,我投降!”这名士兵显然被吓破了胆,一边举手投降,一边大声呼喊。
这次战斗,我军以少胜多,成功歼灭了印军241人,其中毙俘123人,投降118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军的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并非普通部队,而是印军的精锐部队,战斗表现却让人失望。这反映了印军内部的严重问题,尤其是在战斗中,印军各营之间缺乏有效配合,很多士兵见势不妙就纷纷逃跑,导致部队彻底崩溃。
与印军不同,我军展现了团结合作的作战精神,从而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指数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